不羞不怯,直切要点。数据先行,有理有据。理性分析,思路清晰
一、不羞不怯,直切要点 #
职场沟通里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高情商,一个是简明扼要。
高情商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多说一句“辛苦”,一个“谢谢”,但其实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尊重大家的时间和精力,一个体现就是,当你想要提需求的时候最好一次性想好事情的前提条件、发展现状、要问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分支情况,而不是让人家来一次次追问你
比如你因为一个活动向设计提需求,就要一次性说明白:“此次活动的主题是xx,希望体现xx的元素,采用xx的配色,文案大意会是xx,能否实现xx,如果不能可否采用xx方案……”
而不是:
“我们要做一个xx海报。” “有什么要求吗?” “符合xx主题,xx配色。” “文案想好了吗?” “想好了是xx” “还有别的需求吗?” “xx可以吗?” ……
总之,你要预设一个需求或者问题给出去以后对方的反应,最大程度减少互相来回对话的次数。
其次就是简明扼要。
在表达看法的时候最好先说结论,也就是你表达的重点,然后说论据,也就是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最好有事实依据,然后给出实施建议或改进建议。
在表达看法的时候最好先说结论,也就是你表达的重点,然后说论据,也就是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最好有事实依据,然后给出实施建议或改进建议。
在接受问话的时候先说答案,不要先说各种前因后果弯弯绕绕,先说答案,大家就知道现在是否存在问题,然后指向性的解决问题。尤其就算自己犯了错误,也不要试图先云里雾里的遮掩和解释,而是直接说明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最大程度保证工作的完成。
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工作中,尤其合作里,大家都是为了实现工作目标,因为不要为了理念的不和而生出个人恩怨,只要对方可以为了达成目标而发挥作用,就拿出专业态度,好好合作。
二、数据先行,有理有据 #
职场不相信大饼,只相信成绩,以前领导还能给职场新人画饼,现在新人都学聪明了,不吃这一套了。所以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就拿出数据说话。
比如你认为某某平台不适合重点投放,那就要去分析用户数据,看用户是不是真的和自己产品用户不匹配,比如性别、年龄、城市分布、内容喜好……而不是只凭借自己的平台使用体验和大众印象而说:“我觉得”、“我认为”。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数据是反常识的,比如我们常常认为男性更专注罪案,但实际上某个悬疑类故事公众号,女性用户多于男性用户。
所以数据不止让别人相信你,也让你少犯错,做出更正确的决策。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数据能力更是阶级的跳板,一个新人想要让自己的想法受到重视,必须拿出无可置疑的例证,也就是数据,当你展现出用数据说话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意识,就算你的方案暂时不被采用,你也会被看到。
三、理性分析,思路清晰 #
分析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说一下mice鱼骨图方案,其实也就是逻辑树、演绎法,即穷尽所有可能。
演绎法 #
- 定义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关于演绎推理,还存在以下几种定义:
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②它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
③它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
④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
- 重点说明
绎推理是严格的逻辑推理,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即从两个反映客观世界对象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的推理形式。如:“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可分的,基本粒子是自然界的物质,因此,基本粒子是可分的。”演绎推理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大、小前提的判断必须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必须符合正确的逻辑形式和规则。演绎推理的正确与否首先取决于大前提的正确与否,如果大前提错了,结论自然不会正确。
上述大前提 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可分的
小前提 基本粒子是自然界的物质
结论 因此,基本粒子是可分的
- 形式
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关系推理等形式。
三段论 #
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含三个部分: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
例如: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共同项 知识分子
性质:知识分子应该受到尊重
一般原理: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
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 : 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应该受到尊重”;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是知识分子”。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
假言推理 #
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①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是0,那么这个数能被5整除;这个数的末位是0,所以这个数能被5整除;
②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边相等;这个图形四边不相等,所以,它不是正方形。
两个例子中的大前提都是一个假言判断,所以这种推理尽管与三段论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不是三段论。
-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①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
②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
关系推理 #
关系推理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命题的推理。
几种常用的关系推理:
(1)对称性关系推理,如1米=100厘米,所以100厘米=1米;
(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a大于b,所以b小于a ;
(3)传递性关系推理,a>b,b>c,所以a>c。
归纳法 #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般,都存在于个别、特殊之中,并通过个别而存在。
一般都存在于具体的对象和现象之中,因此,只有通过认识个别,才能认识一般。
人们在解释一个较大事物时,从个别、特殊的事物总结、概括出各种各样的带有一般性的原理或原则,然后才可能从这些原理、原则出发,再得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结论。
这种认识秩序贯穿于人们的解释活动中,不断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即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上升到对事物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
例如,根据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力不发展所导致的社会生活面貌落后,可以得出结论说,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这正是从对于个别事物的研究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过程,即归纳推理。
- 定义
例如:在一个平面内,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这个例子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分别都是180度这些个别性知识,推出了“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的一般性结论,就属于归纳推理。 并且这个前提已经把三角形的种类包含完全了。是一个完全归纳推理
传统上,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并进一步根据前提是否揭示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联系,把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现代归纳逻辑则主要研究概率推理和统计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其结论的必要条件。
其次,归纳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但结论却未必真实,而可能为假。如根据某天有一只兔子撞到树上死了,推出每天都会有兔子撞到树上死掉,这一结论很可能为假,除非一些很特殊的情况发生,比如地理环境中发生了什么异常使得兔子必以撞树为快。
我们可以用归纳强度来说明归纳推理中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支持度小于50%的,则称该推理是归纳弱的;支持度小于100%但大于50%的,称该推理是归纳强的;归纳推理中只有完全归纳推理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达到100%,支持度达到100%的是必然性支持。
归纳推理的数理逻辑通用演算形式为:s1⊆p+s2⊆p+s3⊆p+〈n〉(s⊆p)=∀×(s⊆p)
- 演绎推理对比
1,思维进程不同。
归纳推理的思维进程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推理的思维进程不是从个别到一般,是一个必然地得出的思维进程。
2,对前提真实性的要求不同。
归纳推理要求大前提,小前提必须为真。演绎推理则没有这个要求。
3,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
演绎推理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归纳推理除了完全归纳推理,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4,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程度不同。
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就必然是真的。归纳推理除了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外,前提和结论间的联系都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也正确,但不能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