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
沟通是门艺术,细节决定效果。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能不能说清楚一点?”“我完全不清楚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明明自己觉得说的够清楚了,为什么对方就是不明白呢?
你为什么想得清楚却讲不清楚 #
归根结底,就是你讲的话没说到重点,沟通无细节。内容无重点会让人觉得你太啰嗦,沟通无细节则会让人捕捉不到你讲话的真实目的。
而只有注意细节问题,才能够在传递出信息的同时,让对方领会你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这样的沟通才是省时省力的。
先给大家举个例子,来看下没细节的沟通方式:
张三说:我现在好紧张!
李四问:为什么紧张啊?
张三回答:我也不知道为啥,就是很紧张,太紧张了!
李四说:你说的我都有点紧张了。
面对张三无细节的表达,很明显李四无法理解到他的真实想法,只会感觉莫名其妙,下面再来看一下加了细节的表达方式:
张三说:马上要上台演讲了,我好紧张,心跳好快,后背发凉,手心也出汗了,感觉自己不能呼吸了。
李四说:你这么紧张啊,别急,我第一次上台演讲也这样,其实只要进入状态就没什么了,先跟着我一起做深呼吸,缓解一下。
其实只要在说的话中加入了细节,对方就能精确捕捉到你想表达的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配合。
我们常说,情商高就是会说话,而评判一个人的社交沟通能力,不在于声音的悦耳动听,也不在于说话的风格,而在于传递信息的时候,能不能“把话说清楚”。
话能不能说清楚,在于细节处理得好不好,很多人其实对“细节”二字有误解,认为细节表达等同啰嗦。
实际上细节表达是为了讲清楚事情,紧扣事情中心的描述。 而啰嗦的表达则没有话题中心,让对方很难抓住重点。
还是举栗说明,先来看下啰嗦的表达方式:
张三说:我们租的这个小区物业也太不负责了。
李四问:哪里不负责了?
张三回答:我吃完饭下楼散步,看见好多宠物的大小便。你说那些养宠物的人也是,为什么不教宠物好好上厕所呢?不会教就不要养啊,养了又不教好。
接着他又说:而且这物业每个月收我们这么多钱,连小区环境都维护不好,还好意思收钱,简直太差劲了!
李四问:你到底想说啥?
张三回答:哎呀,我说了这么多,你怎么听不明白呢?
这就是典型的啰嗦表达,啰里啰嗦,观点混乱。
他一会指责养宠物的人,一会批评物业不负责,内容上没有重点,听的人也云里雾里,不知道对方到底想表达什么,只知道对方是在抱怨和发泄。
下面再来看一下加了细节描述的例子:
张三说:我们租的这个小区物业也太不负责了。
李四问:哪里不负责了?
张三回答:比如你看环境上的,小区里很多人养宠物,宠物又都在草坪、路上、电梯里大小便。一不留神我们很可能会踩到大小便,生活体验太差了。
李四说:你这样一说,确实有点问题。
张三继续说:我要跟物业反应一下,让他们想办法让宠物主人注意这方面,毕竟环境卫生好,大家住得也才舒服嘛。
李四说:有道理,不然物业费白交了。
加上细节的表达,对方就能立马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而且细节描述越具体化,听的人就越容易产生共鸣。
沟通中的细节描述,能够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听的人,让对方快速捕捉到你信息中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提高沟通效率。
比如在职场上,开会的人如果不注重细节表达,那么参加会议的人就很难理解会议的核心。而要想提高沟通效率,关键就在于细节描述上
分享三种细节表达技巧,让你既想得清楚,又讲得明白
1)多角度出发 #
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绕着核心主题,在细节描述的时候从多个角度出发。
还是举个例子给大家说明,有一家公司制定了年底奖励,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冲出好业绩。
老板找到主管小陈说:小陈,公司年底准备奖励优秀员工去泰国旅游,每个部门有三个名额,不如就按照业绩来评比吧,业绩最好的三个人去。
小陈回答道:没去成的同事心里会不会有意见呢?怕会影响了士气啊!
老板回答:那怎么办?
从案例可以看出来,老板想的是,通过奖励让公司业绩提高,这也就是这件事情的主题。而主管小陈是想让老板同意所有的员工去旅行。
按照上面的沟通方式,显然是达不到让双方都满意的目的地。我们来看一下从多个角度描述细节的效果:
老板对小陈说:小陈,公司年底准备奖励优秀员工去泰国旅游,你部门有五个人,但只有三个名额,不如就按照业绩来评比吧,业绩最好的三个人去。
小陈说:老板,我有个想法,想和你探讨,可以吗?
老板回答:可以,你说。
小陈说:公司奖励员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业绩,那公司业绩怎么提高呢?业绩来自每一位员工的积极参与,如果大家都去旅行,就表明公司没有抛弃任何一个参与者。
接着他又说:业绩还来自于大家团结一致,如果不全部去旅行,就暗示着分裂,以后怎么出好业绩呢?
老板说: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这样会不会让业绩不好的员工觉得无所谓呢?
小陈回答:好业绩还来自于荣耀感,旅行是对业绩出色的奖励,让大伙儿明白荣耀来自自己的付出,业绩不好的同事,反倒会因此树立更积极的工作态度。
老板说:行,那就都去泰国!
在改变后的沟通里,出现了三个角度,第一个是参与感,第二个是凝聚力,第三个是荣耀感。
这三个角度与“业绩”都环环相扣,绕着老板的目的进行分析描述。这样说出的话,就会更有说服力,而且条理清晰,对方也会觉得你考虑周全。
2) 追问法 #
这个方法就是通过把主题不断放大,但在放大的时候不是直接告诉对方我们的观点,而是采用追问的方式,让对方把细节描述出来,答案也就会随着细节一同出现。
举个栗子,张同学期末考试考砸了,张爸爸对张同学说:你这个成绩简直没眼看,怎么考这么点分?
张同学回答:题太难了,考不好怎么怪我。
张爸爸说:你要努力啊,要对得起我给你交的学费啊。
张同学说:我很努力了啊,但是复习时间太少了。
张爸爸说:不要找借口,你自己不努力能怪谁?
张同学回答道:你根本不理解我!
这样不剖析原因,不找问题根源的沟通,只会不欢而散,其实这件事的主题就是复习时间少。下面来看看利用追问法,把问题放大后的效果:
张爸爸对张同学说:你这个成绩简直没眼看,怎么考这么点分?什么原因?
张同学说:复习时间太少了。
张爸爸继续问:想一下为什么复习时间太少?
张同学回答:考试前我贪玩了,耽搁了复习时间。我下次考试前不会再贪玩了。
张爸爸继续追问:不贪玩成绩就可以提高了吗?还可以怎么做?
张同学回答:平时及时巩固复习知识。
张爸爸继续问:平时怎么及时巩固复习呢?
张同学回答:每天回到家做完作业,及时复习当天知识,每周末复习一周学习的知识。
张爸爸说:不错,希望你说到做到。
确定问题主要原因,然后一个点一个点追问,让对方针对性问答,最终让对方自己找到解决方案。每个人的想法都会有偏差,所以我们没必要强求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
遇到问题时,通过沟通,分析问题根源,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以求互相理解和认同,就能达到沟通共赢。
3) 描述感受 #
我们在与人沟通时,不能光是简单的描述事实,有时候加入感受,效果才会更好。这是为了让对方产生同理心,而对方也会更加具体明白你讲的事情。
举个栗子:张三生病了,让妻子帮他买感冒药。
张三说:老婆,帮我买点感冒药回来,我感冒了。
妻子回答:知道了,等下我下楼卖菜,到时候你提醒我一下。
张三说:这么个小事都记不住吗?你这记不住事的毛病要改改。上次去看我妈,你连包包都忘了拿,结果还要一个老人给你送回来。我们要孝敬他们,而不是折腾他们!
妻子说:你把话跟我说清楚,我怎么没有孝心了?我哪月没去看你爸妈?哪次不是大包小包送东西?倒是你,去我爸妈家,每次都像个大爷,什么也不做!
原本简简单单买感冒药的事情,却扯到了孝敬父母上面去,这样翻旧账的沟通方式,极容易让沟通双方产生矛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的聊天方式:
张三说:老婆,麻烦你等下帮我买点感冒药,我今天出门着凉了,可能衣服穿少了,现在有点发烧。本来我想自己买的,但实在没有力气出门了。
妻子回答道:怎么这么严重啊,我马上下楼去买!
像这样描述感受,就是在仔细描述细节,如此便可以快速达到目的,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出现。
4) 写在最后的话 #
细节的表达,决定沟通的效果。有重点,有细节的内容,会给听的人带来“这个信息有价值”的感觉。
掌握细节表达,能够让我们想得清楚,并能讲得清明白。在生活中,这是让我们减少误会的好方法;在职场上,这也是提升效率的好方法。